浙江温州:打好农业“双强”组合拳 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1年温州市农林牧渔业产值260.7亿元,增速全省第1;2022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5元,同比增长7.4%,增速全省第1位……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锚定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总目标,在对标“两个先行”中聚焦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新跑道,以科技创新、农机发展、预制菜发展为抓手,全面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山间农田。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培育优势
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
乡村振兴,出路在科技,活力在创新。如何聚力科技创新,使之为乡村振兴发展蓄势赋能?
为此,温州市农业农村局聚力“科创园+实验室+研究院”平台搭建,以科创为农业发展赋能,探索了一系列做法——
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入驻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41家,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00万亩次。其中,5个贝类品种被列入浙江省主导品种,助推浙江省贝类养殖产量增长近10倍;
全领域打造农业重点实验室,整合3.2亿元资金,建设浙江首个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成5家涉农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农牧渔业全领域覆盖;
聚焦瓯柑、杨梅、大黄鱼等产业,成立温州瓯柑杨梅研究院等特色产业研究院。推进成果转化288项,解决技术难题765项,辐射带动3.2万名农民增收,为地方特色产业和农业“双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农业产业面貌变革,加速了温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斐然成绩,成为了推动温州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提质增效
创新农机发展“新模式”
一块块干净整洁的水田,一台台特色产业农机,一条条智能化流水线……如今,温州许多的田间地头已经采用了机械化种植,这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力成本,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山区小型自走式插秧机,大大提升了农民插秧效率。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近年来,温州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宜机化改造”“特色化研发”“社会化服务”等内容,着力创新农机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组织开展“清闲田、改水田、造园田”行动,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农业标准地”模式,先后实施市级农业标准地项目20个,推进各类宜机化改造面积1.2万亩;
根据农业产业特点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农机研究开发。如泰顺县与星月集团联合研发的适用山区小型自走式插秧机,已成功下线推广;温州黑蜻蜓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油电混合高性能植保无人机,实现了小型农机自主研发新突破;
全面做实社会化服务,全市已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347家,建成智能化育秧流水线237条、粮食烘干中心140个、发展高效植保等无人机439台。
温州黑蜻蜓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油电混合高性能植保无人机。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机发展“新模式”的深入,温州的农业发展已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抢抓机遇
拓展预制菜“新赛道”
走进温州麦丰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半加工的食材正在成型车间分装、打包。其中,糯米山药鸡就是该公司新开发的产品之一。
近年来,永嘉麦丰公司与文成县合作开发糯米山药削皮冷冻技术以及糯米山药鸡等预制食品,有效拉长了产业链。预制菜的出现,使得糯米山药“身价大增”,溢价率达30-50%,收购价从3.5元提高到9.5元,让农民亩增收2万元以上。
在预制菜行业火爆的当下,温州抢抓机遇,聚力“平台+项目+产业”联动升级,着力拓展预制菜的“新赛道”——